甘肃临泽农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新闻公告
环发智库论坛观点|国家公园治理分论坛专家观点集锦
作者: 临泽站 更新时间: 2019-08-16

原创: 环发智库论坛  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

        2019年7月25日,“第五届环境与发展智库论坛”在甘肃兰州召开,由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研究员和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水文与水土资源研究室主任赵文智研究员召集的国家公园治理分论坛紧密围绕主题,遴选推出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祁连山国家公园、崇明岛国家森林公园、陇南大熊猫国家公园等治理实践与案例,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管理机制探索等报告,专家观点如下:

赵新全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三江源国家公园研究院学术院长赵新全研究员作了题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功能优化的理论与实践》的报告,介绍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建设的背景及目前存在的问题,从生态系统管理原理角度出发分析了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最后基于N%理论(N%是指能够满足峰值人口基本福祉所需的自然区域占国土面积的最低比例)探讨了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功能优化的实践。主要观点包括:

        (1)近几年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治理整体成效显著,源区整体变绿,但变化速率趋小,无人区好于放牧重叠区;人类聚居区生态变差,生态保护与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矛盾突出。

        (2)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治理存在以下问题:家畜数量是有蹄动物的4~5倍,放牧管理仍然是首要问题;牧食压力指数约1.20,家畜仍然是主要贡献者;牧草生产与家畜营养需求呈现非平衡性。

        (3)生态系统管理原理是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治理的科学基础。从区域调控原理与草地管理角度出发分析生态系统管理原理发现,过牧是高寒草甸退化的主要原因,适度放牧是应对全球变化的调节器,适度放牧可以维持植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

        (4)国家公园的功能目标存在多样化,利用自然比例(N%)理念探讨三江源国家公园区域功能优化解决路径,提出在外围支撑区发展牛羊规范化营养均衡养殖模式,以实现生态保护与发展的平衡。

 

赵文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水文与水土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水文与水土资源研究室主任赵文智研究员作了题为《祁连山生态系统管理的思考》的报告。报告首先从自然资源管理理念的转变、如何实现生态系统管理、适应性管理、美国生态系统管理案例等方面阐述了生态系统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梳理了美国、欧洲、澳大利亚、英国、南非等国家和地区的代表性国家公园发展模式,分析了中国国家公园中生态系统管理现状与进展,同时重点介绍了祁连山生态系统的特点,近60年来祁连山管理的政策变化及对生态环境影响,指出了祁连山生态系统破坏与保护关键问题。主要观点包括:

        (1)祁连山是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重要农牧业生产基地,生态系统具有区域范围广阔,植物资源丰富,地貌景观、植被类型多样等特点。近60年来,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祁连山生态环境产生了重要影响,特别是违法违规生产活动导致祁连山局部生态破坏严重,甘肃省就治理与保护采取了严格的封禁管理和生态恢复措施。

        (2)建议围绕以下几方面深入思考祁连山生态系统管理:破解管理政策“一放就乱、一管就死”的怪圈,实现生态、经济、水协调管理与发展;拆除和关停所有水电站是否是最佳选择,要处理好水资源合理开发与保护区建设的关系;增强祁连山水文功能调控能力、提高水资源有效性,以缓解气候变化带来的负面影响;通过推进冰雪资源综合评价及应用潜力评估、提升冰雪旅游资源品位、丰富冰冻圈增值增效途径,实现冰冻圈资源有效利用;轻度干扰的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比较稳定的系统,以适度利用带动保护、厘清开发利用度与生态安全的关系,以保护促进生态系统恢复重建;工程开挖面治理问题突出,切勿急功近利,盲目恢复可能带来更大影响,快速建植乡土树种是一个方向。

        (3)如何遵从祁连山生态环境演变自然规律,实现以适度利用促进保护、以保护带动区域发展,实现祁连山生态保护与区域发展的共赢,仍然是祁连山生态保护中亟待破解的难题,也是在祁连山科学践行习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当务之急,建议制定基于绿洲—荒漠可持续发展的祁连山适应性管理对策,以及推行基于保障河西走廊荒漠—绿洲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郑培泉

上海崇明生态发展研究院院长。

        上海崇明生态发展研究院院长郑培泉作了题为《世界级生态岛生态建设的崇明实践》报告。报告介绍了崇明岛区位、转型发展以及崇明世界级生态岛的历史方位,阐述了崇明岛生态建设的做法与成效,最后探讨了崇明岛建设世界级生态岛的未来探索之路。主要观点包括:

        (1)通过推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废弃物处理这“三个全覆盖”夯实生态基底。

        (2) 规划好物与物、人与物、人与鸟之间的生态空间。

        (3)发展生态产业,对存量企业决心“壮士断腕”、对增量企业坚持“宁缺毋滥” ,同时发展创新产业。

        (4)实施开展崇明的哥、绿色红利以及绿色交通等生态惠民举措。

        (5)基于生态补偿、司法保护、立法保障以及绿色考核四个方面完善生态制度。

        (6)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崇明案例”、长江经济带生态大保护的标杆和典范以及乡村振兴战略的主战场三个方向把握崇明岛的未来探索之路。

 

宋晓谕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地球大数据科学工程专题负责人。

        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宋晓谕博士作了题为《陇南市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报告。报告从区域特征、急需解决的生态环境问题等方面简要介绍陇南市大熊猫国家公园基本情况,并阐述生态补偿机制研究思路;报告还梳理了纽约经验、伟图公司经验、河南省基于河流断面水质的水生态补偿三个国内外生态补偿成功案例。主要观点包括:

        (1)陇南市精准扶贫生态补偿主要包含农业生态系统退耕还林、关键行业退出以及跨境断面水三方面的生态补偿。三类生态补偿的对象、补偿标准均有所差异,需要考虑陇南实际情况分近、中、远三期进行核算并开展补偿。

        (2)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核算定量测算并确定了退耕还林的补偿标准。同时,采用由联合国统计署发布的全世界使用最广泛、权威的核算体系:环境经济核算账户(SEEA)和国民账户核算体系(SNA),测算陇南全市矿产资源、水电能源资源和渔业资源等关键行业退出总损失,确定关键行业退出生态补偿标准,并参考污染物处理成本,测算水质补偿或赔付标准。

        (3)建议: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法律法规体系;建立受益方和保护方权利和义务价值的对等关系;开展区域资源资产负债表、绿色GDP核算,探索实施生态考评机制;促进融资渠道多元化和补偿方式多样化;建立科学合理的社会化监管和评估机制;建立受益方和保护方权利和义务价值的对等关系;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构建绿色金融体系。

张丛林

博士,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副研究员。

        中科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张丛林副研究员代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黄宝荣研究员及其本人作了题为《建立中国特色的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治理体系》的报告,主要观点包括:

        (1)我国已建立类型丰富、功能多样的自然保护地体系,保护地在保护重要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面临严重的生态破坏问题。

        (2)目前我国国家公园体制改革形成了大量经验:国家层面以建立国家公园体制为抓手、破解保护地长期难题,整合组建统一管理机构、解决多头管理问题,探索国家公园立法;各试点区采取多元手段、因地制宜探索集体土地的用途管制方式,部分试点区探索形成了有效的社区发展模式。

        (3)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依然面临诸多问题:保护地范围和功能分区不合理;存在大量保护空缺;人口众多,分布广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难度较大;自然保护地及周边面临普遍的贫困问题;土地权属复杂,获取土地管理权困难;政府绝对主导,多方参与不足;尚未建立多元化资金机制,资金短缺问题严重。

        (4)建议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规划,重构自然保护地体系;推动《自然保护地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制修订;建立“三权”分置的产权制度;建立现代化治理体系,实现多元共治;建立社会公益保护地制度;拓展保护地治理范围,促进周边社区发展;探索建立自然保护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

 

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

        张掖市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发展和改革局播放了有关祁连山环境整治与保护的专题片,并作了《祁连山生态保护与肃南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情况》汇报。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在祁连山生态环境保护治理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目前绿水青山已初步形成,但实现金山银山的目标仍任重道远。报告主要内容包括:

        (1)推进祁连山后续整改和保护修复过程中面临生态补偿机制仍不健全,产业转型困难,矿业权、水电站及旅游设施项目退出补偿资金未到位,生态环境管护任务更加繁重等问题。

        (2)肃南县积极推进祁连山生态保护与社会可持续发展,未来将在落实生态草原奖励补助政策、持续推进实施山水林田湖草建设项目、建立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积极推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建设、扶持培育沙产业开发、发展祁连山生态畜牧业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产业,以及建立国家公园县等方面重点发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转型发展。

 

Tyler Harlan

Atkinson Center for a Sustainable Future at Cornell University。

        美国康奈尔大学(Cornell University)博士后Tyler Harlan作了题为《中国西部和美国西部可再生能源的发展:机遇与挑战》(Renewable energy development in western China and western U.S.: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的报告,比较分析了中国和美国的可再生能源能源发展地理,探讨了中国和美国的可再生能源政策驱动因素,总结了可再生能源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主要观点包括:

        (1)近几年中国的太阳能和风能总装机容量都大于美国。中美可再生能源能源发展存在许多相似之处,包括中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主要集中在新疆、甘肃、宁夏、青海内蒙以及山东等省或自治区,风能装机容量主要集中在北方地区、中原地区和南方地区。美国的太阳能装机容量主要部分在西部的加州等州,风能装机容量在中部各州更为集中。中国电网分为国家电网和南方电网,而美国电网分为东部电网和西部电网。

        (2)在中国可再生能源政策驱动因素包括中央政府决策和地方政府实施,2005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并推动电力部门改革,此外还出台太阳能与风能补贴政策,国家与省区设立可再生能源指标。而美国可再生能源政策驱动因素中没有国家政策、只有州级政策,还包括国家与州级的补贴、州级实施可再生能源配额制。此外,两国可再生能源区域发展的驱动因素包括: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位于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想发展可再生能源;政府积极推行,如中国的“绿色能源示范县”和“金色太阳”项目,美国地方政府给向可再生能源企业提供税收优惠。

        (3)可再生能源会为地方带来发展效益,但同时存在不稳定性、并面临石化企业的反对、与环境保护存在冲突等挑战。

        (4)中美可再生能源面临相似的机遇与挑战,区域内可再生能源的发展需要系统的规划,杜绝在国家公园与保护区建设可再生能源设施。


其他专家观点

        专家观点环节,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何志斌研究员和四川世界遗产普及基地主任武克军分别就国家公园治理发表观点。

        何志斌建议关注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生态系统的影响,森林、草地等响应缓慢,而冰川和冻土响应较快。国家公园建设并非完全封闭起来“绝对保护”,应利用科技减缓气候变化对祁连山的影响。此外,正确看待国家公园建设中森林的作用和生态系统修复中人工造林的可取性,处理好国家公园建立以后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关系,在区域尺度上协调好与周边发展和融合的关系。

        武克军建议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利用好“绿水青山”开展生态旅游,严格遵守保护区和国家公园建设的基本目标,核心保护区划分精细化,合理规划缓冲区,在适度开发区充分发展生态旅游,如科普、研学、观光为主的小众旅游。

版权所有:国家生态系统观测研究网络 京ICP备05002838号-58
Email: lzd@cern.ac.cn TEL:13919797860 技术支持:国家生态科学数据中心 •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