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是中国西北干旱区沙漠化治理研究的重点区域之一,人工固沙植被建设历史悠久,人工栽植的杨树、梭梭及柽柳等组成的荒漠绿洲过渡带有效阻挡了风沙危害,保护绿洲的健康与稳定。近年来,中国科学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刘继亮副研究员带领学生在张掖绿洲外围天然和人工固沙植被区建立了土壤动物和鸟类、兽类及爬行类等脊椎动物多样性及行为节律长期监测样地,研究发现人工梭梭固沙植被建设5-10年的监测样地,大沙鼠(Rhombomys opimus)的种群数量大幅提升,国家Ⅱ级重点保护的兽类野猫(Felis silvestris)、兔狲(Felis manul)、沙狐(Vulpes corsac)、赤狐(Vulpes vulpes)和鸟类红隼(Falco tinnunculus)、纵纹腹小鸮(Athene noctua)和棕尾鵟(Buteo rufinus)等捕食性脊椎动物的多样性也随之增加。梭梭人工固沙植被恢复可以通过增加大沙鼠的种群数量增加荒漠兽类及鸟类的多样性,而捕食性兽类及鸟类活动频率及物种多样性的增加又可以增强捕食者下行效应,从而降低人工固沙植被鼠害的威胁,维持人工固沙植被结构及功能的稳定。大沙鼠作为荒漠捕食性兽类和鸟类的主要食物资源,它的存在不仅提高了该区脊椎动物动物多样性,还延长了食物链的长度和增加了食物网结构的复杂性。因而,大沙鼠是人工固沙植被生态系统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大沙鼠的有害和有娴纳δ苄枰酆掀拦篮腿ê狻�
中国科学院临泽内陆河流域研究站刘继亮副研究员指导硕士生王永珍、林永一参加了中国生态学学会举办的第四届“关注绿色发展,建设生态文明”生态科普作品大赛,其利用红外触发相机阵列获得的大沙鼠及其天敌视频和照片制作了主题为“荒漠中的大沙鼠”的科普视频作品获得了视频类三等奖。
获奖证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