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貌
给你面前看到的地表形状、形态起个名称就是某种地貌,如山地、高原、盆地、丘陵和平原等等,自然界的大多数奇观同地貌息息相关,你在旅途中游览到的美景也都是在特定的地貌类型上发育和演变而来。科学家将地貌定义为地球表面各种形态的总称,也叫地形。地表形态是多种多样的,成因也不尽相同,是内、外力地质作用对地壳综合作用的结果。内力地质作用造成了地表的起伏,控制了海陆分布的轮廓及山地、高原、盆地和平原的地域配置,决定了地貌的构造格架。而外营力(流水、风力、太阳辐射能、大气和生物的生长和活动)地质作用,通过多种方式,对地壳表层物质不断进行风化、剥蚀、搬运和堆积,从而形成了现代地面的各种形态。
干旱地貌
狂风及其席卷着的沙石、偶发性暴雨和洪流、白天的烈日烘烤与夜晚温度的骤降,这几种来自不同时空的要素在我国的西北干旱区纠缠在一起,啃噬着这里的泥土与岩石,塑造出大量极具神秘感的干旱地貌景观—彩丘、丹霞、雅丹和风城。地貌类型的区别取决于该地貌所在区域的地质构造、构成地貌的物质基础和主要的外动力。这四种地貌中,只有雅丹所在的区域属于地壳相对稳定的区域,其他三类地貌都生成在第四纪以来地壳不断上升的区域。因此,这四种地貌的差别主要取决于物质基础和主要风化作用力。人类在不同时期赋予了这些地貌以不同的名称,而后却陷入了分类的谜团,这四类景观是各具特点还是有可能源出一处,本文将为你探幽索微,寻找景观深处的基因谱。
红层
红层这个名称在中国最早是由著名科学家李四光先生提出来的,通俗地讲就是很久以前我们的地球表面形成的近似红色的“砂砾岩”地层。那么这个很久以前有多久呢?据地质学家研究,要早到距今7000万至二亿多年以前的地质年代,即侏罗纪、白垩纪及少量三叠纪甚至更早已经成岩的,主色调为红色的泥岩、粉砂岩、砂岩等岩性的一套陆相及浅水湖相沉积物被定义为“红层”,后来的研究表明在更早的古生代就有了陆相“老红层”沉积。红色是因为地层中含有“铁”这种矿质元素,呈现如同铁锈的一样颜色。
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
丘陵是陆地上起伏和缓、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彩色丘陵(简称“彩丘”)顾名思义就是五颜六色的低矮连片“山包”。彩丘是近两年才出现的地貌学名词,目前对它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属于多种因素形成的丘陵状杂色岩石地貌,因为其缤纷的色彩而被称为彩色丘陵,以张掖彩丘最为典型壮观。丹霞地貌从表观上看近似“红崖”、“赤壁”,最早是在上世纪二十年代由中国地质学家提出来的、以其发现地—广东丹霞山来命名。丹霞地貌在中国分布最广,已发现的约800处,2010年“中国丹霞地貌”被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除了广东丹霞山、湖南峎山、贵州赤水、江西龙虎山、福建泰宁、甘肃张掖等地的丹霞都享有盛名。丹霞地貌必须具备两个基本的条件:一是要有陡崖坡;二是物质基础必须是红色的陆相碎屑岩。由此可见,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都是在“红层”上发育起来的,二者同属于红层地貌。
雅丹地貌与风蚀城堡
雅丹地貌是一种比较软弱的湖泊沉积泥沙被风力侵蚀而成的平行槽垄地貌,维语又译作“雅尔当”,意思是“陡峻的土丘”,以罗布泊西北楼兰的最为典型。风蚀城堡则出现在砂岩和页岩相间分布的地区,是在流水侵蚀的基础上发育起来的,由于岩性软硬不一从而导致风力吹蚀的差异性,结果形成了许多层状墩台,顶部一般都很平坦,以准噶尔盆地乌尔禾的最为典型。人们往往把二者混为一谈,雅丹土丘被误称作“风蚀城堡”,这只是看重了其形态要素,其实雅丹是土丘、风城是岩石。
魔鬼城
流水的切割、风力的雕琢使白垩纪地层形成各种奇异的形态,似城堡、舰艇、楼阁,像人物、动物……自然界形成的所谓“魔鬼城”伴随着历史的长河出现。魔鬼城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貌学名词,而是人们对这类形状怪异独特地貌的俗称。我国西北四季多风,魔鬼城通常地处风口,每当大风来临,黄沙蔽日,呼啸的狂风在“城”中穿梭回旋,发出种种怪诞之声,如同鬼哭狼嚎,令人毛骨悚然,“魔鬼城”因此而得名。魔鬼城的形成要有一定条件,首先地形必须是“城堡”状;其次是风,仅有大风不一定能形成魔鬼城,要有经常性的一束风正好通过“城堡”所在位置的山脊中段,才能风蚀出惟妙惟肖的象形岩石。当然这还不够,穿行在城堡“建筑物”之间的气流还必须曲折迂回,产生不规则流动的高速气流,“城堡”才能发出凄厉的“鬼哭狼嚎”。虽然罗布泊雅丹、敦煌雅丹等都被称为魔鬼城,但雅丹地貌并非都是魔鬼城,从表观上看,魔鬼城经常是雅丹地貌的精华。除了雅丹地貌,风蚀城堡中很多也被称为魔鬼城,例如乌尔禾风城等。当然,从更为广义的角度讲,丹霞、彩丘地貌在具有上述特征时,也有可能被形象地称为“魔鬼城”。
误解与争议
我们最常看到的误解是:彩色丘陵被当成丹霞地貌;丹霞地貌、风蚀城堡又常被认为是雅丹地貌;雅丹地貌、风蚀城堡有时又被说成是丹霞地貌……此外,构成这几种地貌的物质,不论是岩石还是尚未变成岩石的河湖沉积泥沙,其实都是在陆地上的河流湖泊里形成的,但是人们在面对这些地貌时,往往把它们的沉积层误认为是“很久以前这里是汪洋大海”的证据,如此等等……
雅丹的显著特点就是“土丘陵”,土质的、黄色的,有些照片发红是因为夕阳、朝阳映衬或人工染色;丹霞地貌则是地壳运动所抬升的岩层形成的,在新疆许多丹霞地貌被当作雅丹地貌;彩丘则接近丹霞地貌,都是在红层上发育起来的。丹霞岩质坚硬,所以能形成陡峭的岩壁;彩丘较软,以泥质岩和砂岩为主,但沉积物的色彩丰富,因此新疆昌吉的五彩湾、阿勒泰的五彩滩和五彩城都属于彩丘地貌,甘肃张掖的丹霞则是彩色丘陵与丹霞地貌并存。正是这种色彩上的多样性,恰恰又成为目前“彩色丘陵是不是丹霞地貌”争论的渊源。雅丹地貌中的土垄或土丘在形态上与丹霞地貌和风蚀城堡均有些相似,但是雅丹与后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上的差别。形成丹霞和风蚀城堡的物质是岩石,也就是说,河湖相的砂砾碎屑沉积物历时久远,经过了成岩作用,已经变成较为坚硬的岩石了,而形成雅丹的物质为软的湖泊沉积沙,无论外形排列、高度、颜色等都与前两者有着本质差别。在有些时候,人们把彩丘归入雅丹,事实上,雅丹和彩丘几乎没有可关联的因素,而彩丘和丹霞甚至与风蚀城堡则可能有一定的关联。即发育大量陡崖坡的彩丘可能是丹霞,风蚀作用强烈又具有城堡状的彩丘也可以成为风蚀城堡;而起伏较小、由杂色岩构成的丹霞地貌和风蚀城堡则可以称作彩丘。
那这些斑斓的色彩是远古的煤层锻烧形成的么?答案当然不是!这只是一种吸引游客的说法,没有科学依据。色彩是因为含有特定的矿质元素。在不同的环境和沉积条件下沉积起来,又经过地壳抬升,自然风化,从而呈现出来;这些彩色的沉积物是分层分布的,含有“铁”这种矿质元素,呈现如同“铁锈”的一样颜色(含三氧化二铁和三氧化二锰这二种赤色矿物质);含有“钙”这种矿质元素,呈现如同“水垢”一样颜色(含碳酸钙这种白色矿物质)……当然这些鬼斧神工的地貌也不是只在西北能够形成,在潮湿的地方一样可以形成,但多数被泥土和植被覆盖,在表面看不出来。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灼热的阳光、肆虐的狂风和偶遇的暴洪正是那双揭开这五彩画卷的自然之手,梳理出这些令人目瞪口呆的自然奇观。
人类在不同时期赋予了这些地貌以不同的名称,然后又陷入分类的苦恼,但地貌学家们总是乐此不疲、孜孜不倦,带给我们无穷的名称、定义、概念、区别、争议乃至迷惑,推动着学科的发展。作为业余公众的我们,抛开西北干旱区这几种典型地貌外部特征的区别和分类争议,闲暇之余不辞劳顿置身其中,笑看蓝天白云衬托下一幅幅美妙的画卷,当是另一番心旷神怡的境界,正可谓她叫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造就了她……